把保险资金称为“耐心资本”能否绑架险资加大投资比例呢?
应该说,证监会引入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是有其目的的,它实际上是监管者面对跌跌不休的市场束手无策的一种表现。面对A股市场去年跌跌不休的走势,管理层出台了不少的维稳措施,但都没有阻止住A股下跌的走势。所以在去年12月14日的一次会议上,在部署证监会系统的工作时,证监会就提出要全力维护资本市场平稳运行,其中提到:大力推进投资端改革,推动健全有利于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政策环境,引导投资机构强化逆周期布局,壮大“耐心资本”。 之所以是在股市跌跌不休的情况下提出“耐心资本”,这一方面是当时的监管部门希望投资者能够对市场更具耐心,让自己手持的资本成为“耐心资本”;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非常希望有“耐心资本”进入资本市场,能够承受股市下跌的痛苦,体现出对市场更多的“耐心”。就后者而言,“耐心资本”是一定程度上的“傻子资本”,只奉献,不索取。 监管部门提出“耐心资本”在很大程度上是黔驴技穷了。不妨假设一下,如果A股市场能像国外一些股市那样走出大牛市行情,能让投资者的财富翻倍,监管部门还会提出“耐心资本”吗?再退一步,如果A股市场能在去年下半年管理层推出的一系列维稳政策的刺激下,走出一轮强烈的反弹甚至反转行情来,监管部门还会提“耐心资本”这个概念吗?也正因为A股市场跌跌不休,投资者信心始终都无法提振,所以管理层无计可施了,这才提出了“耐心资本”的概念,在“聪明钱”对市场冷眼旁观的情况下,希望有“耐心资本”可以不计回报地进入A股市场,同时也希望进入市场的投资者能多一些“耐心”。 当然,监管部门提出“耐心资本”,也是有其用意的。去年12月14日的会议是由当时的证监会主席易会满主持召开的,“耐心资本”的提出,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易会满的意愿。而易会满在中国资本市场是以“新股发行”而著称的,易会满出任证监会主席的五年,是新股发行大跃进的五年,五年发行新股多达1800余家,而且众多的问题公司也都混进了股市。所以,易会满提出“耐心资本”,是要市场对新股发行给予更多的包容,是要让投资者对新股发行大跃进有更多的“耐心”,希望有更多的资金能够以“耐心资本”的面目出现,来迎接股市的新股发行。所以,“耐心资本”的提出是有其市场背景的。 然而,从今年2月7日起,中国资本市场的“易会满时代”宣告结束了,吴清出任新一任证监会主席。而且易会满时代的新股发行政策明显被废止,IPO新政从原来的放纵新股发行转变为严审IPO,严禁发行人通过IPO“圈钱”,而且IPO的节奏也大幅放缓。因此,伴随着易会满时代的结束,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理应胎死腹中。 或许是由于A股市场的低迷并没有随着易会满时代的结束而结束的缘故,所以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仍然还是延续了下来。面对A股市场持续的低迷,需要投资者更具“耐心”。同时A股市场也需要有不追求短期收益而专注于长期投资的资金进入。 其实,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还是应该废止。实际上,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是A股市场耻辱的见证,是A股市场长期低迷的结果,也是监管部门长期不能提振A股市场的结果。所以,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并不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骄傲,相反是A股市场的一种耻辱。因此,还是建议用长期资本或长期投资来代替“耐心资本”的提法。 至于把保险资金称为“耐心资本”,这显然是不合适的。保险资金不是“傻子资金”,也不是“冒险资金”,更不是不计得失的资金。毕竟保险资金是客户(保户)的资金,保险公司是需要对客户的利益负责的。尤其是险资的一些理财产品都是有时间期限的,不可能“耐心”持有10年、20年而不计投资收益的。实际上,保险资金是股市里的“聪明钱”,甚至是股市里的“大滑头”,与“耐心资本”完全是两回事。 当然,保险资金是股市眼馋的资金,管理层一直希望保险资金能加大入市的比例。但把保险资金称为“耐心资本”也是绑架不了保险资金的,股市要吸引保险资金加大投资比例,这需要股市本身有吸引力有财富效应。实际上,保险资金投资股市的上限可以达到45%的比例,现实的情况是,险资实际投资股市的比例只在10%左右。险资为什么不加大投资的比例,究其原因在于,股市缺少赚钱效应,对险资缺少吸引力。一个缺少赚钱效应甚至只有亏钱效应的市场,谁会加大投资的力度呢?真以为保险资金会是“傻子资金”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。 .皮.海.洲.博.客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