贺宛男:A股或已真正开启慢牛行情 叶国英:寻“真金”
3 宋清辉:中国为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。会议审议通过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》,明确提出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等一系列重要部署。在笔者看来,这是对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路径的系统性指引,具有极强的政策延续性以及具体的实施导向。此次全会释放出的积极信号,对国内经济与全球产业链将产生深远的影响,尤其为推进制造强国、质量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和航天强国等目标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,从而为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注入更多稳定性。 首先,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本质上是要把“经济发展的根基”夯实在实实在在的生产和服务上。长期以来,现代经济增长对实体经济的依赖并未消失。例如,实体制造业是技术扩散的主渠道,是就业的主体,更是供应链和产业链安全的基石。全会提出,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,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产业基础、产业链自主性和国家竞争力的高度重视。这一定位意味着,未来政策将进一步向产业政策、投资导向、人才培养和技术攻关等方面倾斜,强化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闭环支持。 其次,会议公报强调的“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”方向,是对全球产业变革趋势的精准把握。“智能化”要求加快人工智能、工控系统、工业互联网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,推动生产过程的数字化转型;“绿色化”要求加强能源结构优化与低碳技术普及,推动新能源汽车、储能、清洁能源发电与节能减排技术的快速应用;“融合化”则要求制造业与服务业、数字经济与实体产业深度融合,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与全球竞争力。通过这“三化并举”,传统产业既能改造升级,也能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腾出成长空间,从而形成更具韧性与可持续性的产业体系。 再次,全会提出的“建设航天强国、交通强国、网络强国”等战略目标,体现出基础设施与战略能力的双重布局。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不仅包括高质量的交通网络和能源系统,更涵盖数字基础设施、空间基础设施与产业配套能力。加强这些领域的建设,有助于提升国家在关键时刻维护供应链安全的能力,也为企业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提供更可靠的物流与信息保障。与此同时,推动实施质量强国战略,意味着要以质量和品牌为核心,并进一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,从“做大”向“做强”转变。 对于企业和地方来说,会议的导向将促使资源向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集聚。传统产业要通过智能化改造和绿色改造提高效率和环保水平;新兴产业需要在关键技术、核心零部件及产业生态上实现突破;未来产业则要求前瞻性布局与制度创新的支持。政策工具上,预计会出现更灵活的财政安排,更具针对性的税收激励,企业研发经费的长期稳定投入,以及更开放的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型企业不断茁壮成长。这样一来,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将被系统性修补,产业生态的抗风险能力也将显著提升。 对资本市场而言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释放出的明确信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首先,实体经济为核心的发展取向将继续驱动长期资金向制造业升级、科技创新、绿色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配置,从而对相关行业板块形成结构性支撑。其次,“科技——产业——金融”融合的政策取向将推动资本市场在支持高质量科研成果转化、培育中长期成长性公司的功能上发挥更大作用,预计会有更多政策鼓励长期资金入市,增强并购重组与直接融资渠道。再次,稳增长与防风险并重的宏观调控框架,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,降低系统性波动。从短期来看,市场可能会对政策实施节奏进行反复消化。但从中长期看,随着产业政策落地与企业盈利不断改善,A股的估值修复与结构性上涨逻辑或将更加清晰。 总体来看,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实体经济的再聚焦,不仅回应了国内发展需求,也回应了国际社会对稳定供应链和全球经济增长的期待。在此背景下,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并推动智能化、绿色化、融合化发展,无疑将会为中国经济提供更强的韧性与可持续发展动力,同时也能为全球经济稳定与合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(金.融.投.资.报.) 中财网
![]() |